临床应用 紫外线介绍 ZYY-9型紫外线治疗仪临床应用介绍 (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) 紫外线疗法(常识) 一.物理特性 紫外线是不可见光,波长短于紫光,在光谱中位于紫光之外,此区无明显热,但可引起光化学反应,因此紫光线又有光化线之称。按波长不同,紫外线可分为长波紫外线(320纳米—400纳米)、中波紫外线(280纳米—320纳米)、短波紫外线(180纳米—280纳米)三部分。 二.**机理 紫外线照射人体皮肤时,可引起皮肤红斑反映及色素沉着。不同波长,不同剂量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和**作用不同。 1.消炎杀菌作用:在炎区进行中等以上剂量紫外线照射,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白细胞增多,吞噬病原体的活动活跃,并有促进水肿消散的作用,尤以波长254纳米的紫外线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,因此软组织感染,伤口感染时进行紫外线照射有很好的效果。 2.镇痛作用:中等以上剂量紫外线照射,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,并促进组织内致痛化学物质排除,故有较明显的镇痛作用。 3.抗佝偻病作用:可使皮肤上的7—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3。维生素D3可增加钙磷的吸收,调节钙磷代谢,促进钙沉着于骨内,因此可**和预防小儿佝偻病及成人的骨软化症。 4.促进肉芽生长:小剂量紫外线照射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,加速组织修复,伤口愈合的作用。 5.**作用:多次小剂量紫外线照射,可使人体的过敏状态脱敏。 6.增强机体的*力:多次适量紫外线,可提高人体的*功能,增强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。 照射剂量参考表 (仅为各地用户参考) 体表各部位**照射剂量(*以生物剂量计算) 面 部:3—5 膝关节:10—15 颈 部:前侧:3—5 后侧:5—8 小 腿: 前侧:10—15 前 胸:3—5 屈侧:4—5 侧 胸:2—4 上 臀: 伸侧:6—8 背 部:4—6 屈侧4—5 腹 部:3—5 肘关节:伸侧:8—10 腰 部:6—8 屈侧4—6 臀 部:6—8 前 臀:伸侧:10—12 内侧:3—5 屈侧:8—10 大 腿:前侧:5—6 腕关节:伸侧:15—20 后侧:4—5 屈侧:10—15 手(掌、背):30 根据**次照射后皮肤反映程度逐步增加剂量的原则: 1) **次照射后皮肤未红者(12小时以后)*二次照射可增加一倍的剂量。 2) 隐约可见发红者可增加50%的量。 3) 12小时后可见到皮肤呈褐色(色素沉着)红斑消失者,可增加30—40%。 4) 皮肤发红明显(强红斑)停止照射。 伤口紫外线照射方法: (1)新鲜伤口:创面没有浓性分泌物可用中等剂量(大约8—10个生物剂量)照射,每日或隔*1—2个生物剂量,6—10次直至皮肤愈合。每次照射,包括正常皮肤1—2cm。 (2)化脓性伤口:创面有大量浓性分泌物,可用大剂量照射30—60生物剂量,照射时不包括正常皮肤。如果**次照射后坏死浓性组织脱落,露出新鲜肉芽,*二次可用中等剂量照射,方法同1。如**次照射浓性组织未脱落,可再加大剂量50%,直至创面新鲜,共照4—5次。 急性炎症感染照射方法 采用中心重叠照射方法:此法用于急性炎症感染。应用大剂量紫外线(**红斑量)照射病灶局部,不包括正常皮肤,然后用适当红斑量照射病灶周围5—10cm范围健康皮肤,感染控制后酌情减量。 *1个生物剂量:紫外线照射人体敏感部位皮肤,产生较弱红斑反应所需较短时间(通常以秒为单位) 例如:紫外线治疗仪体表照射器:1个生物剂量=2秒(距离为5cm),人体背部疾患照射量一般需4—6个生物剂量,则实际照射时间2(秒)×4—2(秒)×6,即8—12秒,以此类推。